搜索

logo

底部

版权所有: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沪ICP备10214346号-5   沪卫(中医)网审【2012】第10069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602002015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上海 金山总部:上海市金山区漕廊公路2901号 
市区分部:上海市虹口区同心路921号    电话:021-37990333 企业网点

内页banner

博士后流动站

复旦大学博士后出站流程
 
一、博士后工作期满时间一般为24个月,若因工作需要延期的博士后,应提前2个月提交延期申请(在http://www.hr.fudan.edu.cn/s/100/t/317/55/a5/info21925.htm上下载延期申请表)。延期申请需经所在教研组和流动站负责人签署意见,交博士后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博后办),待批准后方能延期。
 
二、出站流程:
1、申请出站前,完成书面《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并提前一周将研究工作报告交流动站秘书分送给流动站专家组成员。博士后出站报告由流动站专家组(必要时,也可以聘请校外专家)和联系导师参加。
2、申请出站:
(1)登陆中国博士后网站(http://www.chinapostdoctor.org.cn),以进站时的用户名和密码登陆系统,网上上传证件照(打印证书用)、出站报告、填写出站申请并提交,打印生成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期满登记表》、《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期满业务考核表》、《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期满审批表》、《博士后研究人员接受单位意见表》;
(2)在人事处网站上下载《复旦大学博士后工作期满考核意见表》(http://www.hr.fudan.edu.cn/s/100/t/317/55/a2/info21922.htm复旦大学博士后报告表)
3、博士后于期满出站报告会前将上述表格递交至流动站/工作站,并登陆我校信息系统(www.portal.fudan.edu.cn)填写科研情况及出站申请,由流动站秘书审核相关信息。流动站负责人或秘书将出站报告会上专家的意见及成绩填写在《复旦大学博士后工作期满考核意见表》上,并经每位专家组成员签字后交博后办。
4、向博士后办公室提交如下材料:
A、《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期满登记表》、《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期满业务考核表》、《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期满审批表》一式五份(企业联合培养博士后需提交六份,可复印);
B、流动至新单位者需提供录用单位接收函一式五份(企业联合培养博士后需提交六份,可复印),或接收单位在《博士后研究人员接受单位意见表》上填写,需单位人事部门签字盖章,印章必须为录用单位人事部门公章;如接收单位无人事部门公章,需另行提供具有档案保管资质开具的同意代管档案证明;
C、出站报告电子版及书面报告两本以及博士后在站期间发表的论文复印件(复印件交流动站保存);
D、在站期间获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上海市博士后科研资助者,需递交电子版总结报告(格式范本请参见http://www.hr.fudan.edu.cn/s/100/t/317/p/1/c/4054/d/4075/list.htm)及书面报告一式三份。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获得者还需在中国博士后网科学基金会系统内上传总结报告(http://jj.chinapostdoctor.org.cn/V1/Program1/Default.aspx)
5、领取《博士后离校清单》(http://www.hr.fudan.edu.cn/s/100/t/317/82/35/info33333.htm),到校相关部门办理离校手续。
 
三、期满考核成绩良好以上者,可到博后办领取《博士后研究人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请表》和《专家鉴定意见表》,申请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推荐。其任职资格由本学科学术委员会评定并填写评审推荐意见,经学术委员会主席签字后交人事处负责人签字盖章,放入本人档案。分配到本校者,由各院系按有关规定办理。
 
四、博士后出站时如符合下列情况之一,可提出办理本人及家属的户口迁移手续:
1、进站前博士后身份为在职人员的,原所在单位的人事部门开具同意出站后自主择业的证明;
2、进站前博士后身份为在职人员,但已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3、统招统分的博士后。
 
五、博士后办公室将期满出站登记表等材料报告报送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核,博士后凭已办完的离校清单以及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开具的工作介绍信办理档案相关手续、领取绩效津贴并到新单位报到。
 
 
复旦大学博士后进站指南
一、 申请博士后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 具有博士学位和学历、品学兼优、身心健康、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下的人员;
2、 在职人员不得兼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3、 本校的博士毕业生不能进入本校同学科(一级学科)的流动站,进入本校不同学科流动站的,也应从严控制。
 
二、 招收博士后的程序
1、 登陆复旦大学人事处博士后工作网页 www.hr.fudan.edu.cn ,查询我校各流动站信息,选择希望申请的流动站及联系导师;
2、 登陆中国博士后网页 www.chinapostdoctor.org.cn ,注册个人系统(请妥善保管个人系统的用户名和密码);
3、 填写进站申请,网上提交;
4、 各流动站秘书将网上申请材料分送相关课题组或联系导师审阅,联系导师将是否有接收意向反馈给秘书。秘书根据反馈意见,如有接收意向通知申请者递交书面材料,如无接收意向,在网上直接“驳回”;
5、 申请人在中国博士后网个人系统中查询“审批意见”:
(1)、如驳回:申请未成功,可联系流动站查询原因;
(2)、如通过:进行下一步申请;
6、通过网上申请者,进入中国博士后网打印个人系统中自动生成的“下载模块”,将申请书面材料交至流动站,具体材料如下:
(1)、 博士后申请表
(2)、 专家推荐信(2份)
(3)、 博士学位证书及毕业证书复印件或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需加盖学位办公室公章,三个月后补交博士学位证书及毕业证书复印件)
(4)、 身份证复印件
(5)、 流动站单位学术部门考核意见表(空白表,需流动站填写)
(6)、 博士后进站审核表(统招统分博士后需加盖研究生院公章;委托培养、定向培养、在职工作以及具有现役军人身份的人员需加盖单位或所在部队干部部门公章)
(7)、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推荐意见》或回国人员证明(留学回国博士使用)
(8)、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究项目指导小组考核意见表(企业招收使用)
(9)、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招收博士后研究项目立项表(企业招收使用)
(10)、联合培养协议书(企业招收使用)
以上书面申请材料一式四份(企业博士后申请材料一式五份)
7、各流动站组织专家对申请人员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综合素质等进行讨论,择优招收;
8、各流动站须认真审核进站审批材料,填写《流动站单位学术部门考核意见表》后与进站申请材料一起交到校博士后工作办公室,并在中国博士后网上提交该博士后进站申请;
9、经校人事处审批,报上海市博士后工作办公室;
10、报批通过,由博士后工作办公室发《复旦大学博士后录用通知书》。
 
 
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秘书:茅丽娟
电话:(021)37990333-8329,(021)-57248775
E-mail: tracy@shaphc.org
 
1、内科学
传染病学
研究方向:艾滋病及相关机会性感染的诊治;抗HIV病毒药物浓度监测及耐药性研究;艾滋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人群治疗策略研究;细菌性感染的诊治;病毒性感染的诊治。
本专业领域内主要的专家:卢洪洲教授
 
 2、微生物学
病毒学
研究方向:宿主抗艾滋病毒的分子机制;抗艾滋病毒新型疫苗研究;艾滋病毒的粘膜感染机制与免疫活化;抗艾滋病毒的微生物杀菌剂研究;HIV的进化与免疫逃逸。
合作导师:张晓燕教授、徐建青教授
 
Shanghai Public Health Clinical Center
 
Secretary: Mao Lijuan
Tel: (86)(21) 021-37990333-8329,021-57248775
E-mail: tracy@shaphc.org
 
1、Internal Medicine
Infectious disease
Major research projects:
1.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IDS and opportunistic infections
2.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of antiretroviral drugs and drug resistance of HIV
3.Therapeutic strategy of AIDS patients co-infected with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4.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bacterial infections
5.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viral infections
Major professors in these fields: Prof. Lu Hongzhou.
 
 2、Microbiology
Virology
Research directions:
1.The molecular mechanism for host to fight against HIV;
2. The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HIV vaccine;
3. The mechanism for HIV mucosal infection and mucosal immune responses;
4. The development of anti-HIV microbicides;
5. The evolution of HIV and Immune escape.
Collaboration supervisors: Prof. Xiaoyan Zhang and Jianqing Xu

教育动态

教育动态

EDUCATION DYNAMIC

分享

内页左侧内容